|
虛擬化技術發(fā)展史 |
更新時間:2008-1-9 9:52:39
(
編輯:映君
)
|
上世界60年代開始,美國的計算機學術界就開始了虛擬技術的萌芽。1959年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Strachey)發(fā)表了一篇學術報告,名為《大型高速計算機中的時間共享》(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s),他在文中提出了虛擬化的基本概念,這篇文章也被認為是虛擬化技術的最早論述。
現在由于虛擬化技術在x86服務器上的迅速普及已經引發(fā)了虛擬化技術的熱潮,但虛擬化技術最初只是應用在大型主機上。大型機上的虛擬分區(qū)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早在上世紀60年代,IBM公司就發(fā)明了一種操作系統虛擬機技術,允許用戶在一臺主機上運行多個操作系統,讓用戶盡可能地充分利用昂貴的大型機資源。
最早使用虛擬化技術的是IBM 7044 計算機。IBM之后,在上世紀60年代還開發(fā)了型號為Model 67的System/360主機。Model 67主機通過虛擬機監(jiān)視器(Virtual Machine Monitor)虛擬所有的硬件接口。1965年IBM公司的“M44/44X”計算機項目,定義了虛擬內存管理機制,用戶程序可以運行在虛擬的內存中,對于用戶來說,這些虛擬內存就好像一個個“虛擬機”,為多個用戶的程序提供了獨立的計算環(huán)境。
IBM提出的虛擬機技術,使一批新產品涌現了出來,比如:IBM360/40,IBM360/67,以及VM/370,這些機器在當時都具有虛擬機功能,通過一種叫VMM(虛擬機監(jiān)控器)的技術在物理硬件之上生成了很多可以運行獨立操作系統軟件的虛擬機實例。
由于虛擬化技術技術在商業(yè)應用上的優(yōu)勢,RISC服務器與小型機成為了虛擬化技術第二代受益者。1999年,IBM公司在AS/400上提出了上“邏輯分區(qū)(LPAR)”技術和新的高可用性集群解決方案。在POWER管理程序上運行的AS/400 LPAR令單臺服務器工作起來如同12個獨立的服務器。而在2002年,IBM 還更進一步,其AIX5L v5.2還首次包括了IBM實現的動態(tài)邏輯分區(qū)(DLPAR)。DLPAR允許在無需重啟系統的情況下,將包括處理器、內存和其它組件在內的系統資源分配給獨立的分區(qū)。這種在不中斷運行的情況下進行資源分配的能力不僅令系統管理變得更加輕松,而且因為能夠更好地使用資源而幫助降低總擁有成本。
不過,盡管惠普、Sun公司也跟隨IBM在自己的RISC服務器上提供了虛擬化技術,但由于真正使用大型機和小型機的用戶還是少數,加上各家產品和技術之間并不兼容,虛擬化技術仍舊不太被公眾所關注。而現在,虛擬化技術的發(fā)展已經惠及到了x86架構。
此前,虛擬化技術在x86架構上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x86架構本身不適合進行虛擬化,不過這個障礙已經由英特爾、AMD修改,x86處理器的指令集得到解決;還有一個原因是x86處理器的性能不足,這一原因也由于x86處理器在性能上的飛速提高得到了解決。由于x86架構的廣泛普及,x86架構上的虛擬化技術也得到了比以前更大的關注。
隨著x86平臺上虛擬化技術的實現,首次向人們展示了虛擬化應用的廣闊前景,因為x86平臺可以提供便宜的、高性能和高可靠的服務器。更重要的是,一些用戶已經開始配置虛擬化的生產環(huán)境,他們需要得到新的管理工具,從而隨著虛擬化技術的發(fā)展而得到更大的收益。
不過,與已經有多年歷史的UNIX服務器、大型主機上的虛擬化技術相比,x86服務器上的虛擬化仍舊處于早期階段——根據英特爾的藍圖,在處理器當中集成硬件輔助虛擬化指令只是IA平臺上的第一步,而在第二步則要實現I/O方面的虛擬化,直到最后實現整個IA平臺的虛擬化。也就是說,目前的x86平臺上,僅僅能夠實現在處理器級別的虛擬化,在I/O以及其他方面的虛擬化還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展。不僅如此,x86架構上的虛擬化技術還無法完美實現虛擬分區(qū)之間動態(tài)遷移,而這些在UNIX平臺、大型主機上早已不是問題。目前,x86架構上的虛擬化技術的最高規(guī)劃是支持8路SMP系統,可以實現對單個CPU資源的配置。
自2006年以來,從處理器層面的AMD和Intel到操作系統層面的微軟的加入,從數量眾多的第三方軟件廠商的涌現到服務器系統廠商的高調,我們看到一個趨于完整的服務器虛擬化的產業(yè)生態(tài)系統正在逐漸形成。這也使得在過去的一兩年時間里,虛擬化開始成為廣受關注的熱點話題。整體看來,隨著計算機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虛擬化的前景和一年前相比幾乎徹底改變了,新的虛擬化平臺前景十分樂觀。
更多相關:
投影機
|
文章來源:中國投影網
|
|
|
|
|
|
|
|
|